close

child_with_books  

 

近年來,近視已變成一種全民運動。根據教育部針對100學年度各年級學生視力不良統計結果顯示,國小一年級學生罹患近視有29.2%,國小六年級竟達65.1%,國中三年級生為77.6%,高中三年級生則高達87.7%,也就是每10個高三學生,就有9個是四眼田雞;可見台灣學童近視問題相當嚴重,加上目前青少年使用3C產品的普及率,以及戶外活動時間比例少來看,台灣學童及青少年近視人數只會大幅激增!這種令人憂心的狀況並不是台灣才有。鄰近地區的新加坡、香港、日本、及中國大陸,一樣有近視比率超高而且節節升高的情形。相反的,歐美各國的近視比率就沒有那麼高,而高度近視的比率更少。

其實,近視可以說是天擇的結果。由演化的觀點來說,正常的視力可以躲避禍害、找尋食物、察覺環境的變化以求生存。所以任何會引發近視的基因在天擇的過程當中應該是會逐漸被淘汰的。依據學者的研究,大多數哺乳類動物與鳥類在出生時都稍微具有遠視眼,而後隨著發育逐漸變成正視眼。而近視眼的情形除了在一些圈養的狗類身上可以發現以外,似乎就只有人類才有這樣的狀況。

在遠古時期,當人類仍過著打獵生活時,造成負面影響的近視基因會逐漸被淘汰。雖然近200年進入工業社會後,天擇的壓力比較小了,但是卻無法解釋近年來全球性快速增加的近視罹患率。根據歐美對非洲原始打獵部落以及愛斯基摩人所做的驗光檢查,七八十年前人類的近視比率約0.4%~1.2%。愛斯基摩人1969年所做的驗光檢查,超過40歲的近視比率約1.5%,低於40歲者近視比率為51.4%。如此二代間差異甚大的近視比率,一般認為與近年來愛斯基摩人生活與教育方式進入現代化有關,就像我們的父母小時候,台灣仍處於農業社會,現在卻已演變為高度開發、高度競爭的商業社會型態。

所以隔代之間巨大的差異實在不能完全歸因於天擇壓力的減輕。因此,大家便把目光集中到現代教育體系上,認為長時間近距離的視覺壓力是導致近視率快速增加的元兇,這也同時可以解釋台灣的近視率在山地鄉鎮與城市之間也存有差距的事實。臨床上,也有從國外回來的孩子原本沒近視的,回來台灣後因沒地方跑,整天在家裡看書打電動,經常一個暑假就近視了的案例。同樣的,香港的近視率亦居高不下,但有一批生活在海上從未上過學的香港船夫,近視比率卻只有2.4%。

換言之,這是一種集體環境的壓力所造成的影響。台灣學童近視主要是軸性近視,也就是眼球前後直徑增長的結果,就像氣球越吹越大一樣,眼球因近視的度數逐漸增加而變長。變長的原因與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有關,因為看近的東西眼球需要用力調節,當眼球變長時,因光學原理的關係,看近物的調節力就可以減少一些,久而久之眼球就變長以適應周圍都是近物的環境,這就是用進廢退的原理。其他靈長類的動物也有這種現象,將猴子關在視野被限制無法看向遠方的籠子裡,過一陣子也會產生近視。

生長在水泥叢林的孩子們,視線無法望向遠方,整天接觸的東西除了課本之外,常常就是電視、遊戲機、電腦等,難怪在台灣要推行視力保健活動實在是相當不容易,因為由整體的大環境到個別的小環境都是如此,所以不能單怪學童近視不斷加深,實在是現在天擇的方向已經改變了,迫使學童們為了適應這個充滿近距離壓力的環境,只好一個個往近視的路上走。

除此之外,另一批學者則注意到飲食文化的改變所造成的高胰島素血症與近視之間的關聯性,有人認為精煉的糖分、澱粉與高量的碳水化合物會引起血中胰島素的增加,而造成與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的反應,使眼球的生長速度過快而造成近視。

除了生活上的這些危險因子之外,在臨床上也曾有醫師做過統計,近視發生之前的眼球生長速率和近視發生後相比是不一樣的,所以要預防近視,其實重點應擺在近視之前來做才有效果,若眼軸已經拉長、近視已經發生,就只能控制近視的惡化速率不要太快,而無法使近視消失。

在台灣目前的這個環境,想要不近視是相當困難的,除非能在近視初期就加以控制,否則只能要求盡量不要變成高度近視(醫學界定義高度近視即超過600度),以避免高度近視所帶來的併發症,包括:周邊視網膜病變、視網膜剝離、黃斑部退化、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等。依照台灣的病例統計數據顯示,因周邊視網膜退化造成之視網膜剝離,比率是歐美國家的4倍以上;而黃斑部視網膜退化為國人視力喪失原因的第二位,其中又以高度近視造成的黃斑部病變居多。

因此,若能適當控制近視在三百度之內有以下好處:
1. 較不易發生眼球退化的情況
2. 若要接受雷射近視手術也較為安全
3. 若不接受雷射手術,待四十歲以後開始老花時,在光學矯正的角度上就比較不需要靠老花鏡才看得清近物。

目前控制近視的方式有許多種,其實都各有優缺點。比較確切有效的治療方式是點用長效型睫狀肌放鬆劑的治療方法,在醫學文獻上都有證據證明確實有效,但缺點是學童會有瞳孔散大、畏光、近距離視物模糊的情形,而容易造成願意乖乖點藥的學童不多。另外,有些家長亦擔心長期使用會產生後遺症,然而這種藥物已經運用在控制近視超過30年,目前仍沒有證據顯示瞳孔散大後會增加視網膜或是白內障病變的幾會。

也有人倡導物理治療的訓練方式,希望活化眼睛內外的肌肉以達到放鬆的目的。立意雖然甚佳,卻仍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其效果到何種程度。除此之外,中醫的氣功或是穴道針灸亦有人嘗試,本診所醫療顧問梁智凱醫師與中國醫藥大學共同進行【點藥合併耳穴按壓】之臨床試驗,顯示的確可以增強藥物治療的效果,然而實際成果仍需進一步研究。

在國內外亦有以漸進多焦點鏡片來減輕學童看近距離壓力的臨床試驗,結論是具有某種程度的效果,但仍不是很明顯。反觀角膜塑型術,可說是控制近視的未來新趨勢,2009年在台灣台北地區所完成的世界第一份未成年青少年兒童使用角膜塑型鏡片的臨床研究已經完成且通過台灣衛生最高單位批淮,這是首次在世界上官方認可角膜塑型鏡片使用在青少年身上的例子,然而針對亞洲青少年長期使用角膜塑型鏡片後的研究仍顯不足,未來希望有更多的角膜塑型術運用於青少年的長期臨床使用心得可以發表。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配戴角膜塑型鏡片期間,家長與配戴者一定要與醫療人員密切配合,才能將不慎感染的風險降至最低。

總而言之,目前仍沒有任何一個控制近視的方法是安全有效且完美無缺。因此,家長對近視的認知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之後,更應注意在學童教育與生活環境上所該擔負的責任與調整的可能。建議家長於孩童的課業閒暇之餘,多安排參與戶外活動,或是養成運動的習慣,尤其像是桌球等需要頻繁變換視線焦距的活動,將對於活化眼睛的肌肉有所助益。

 

  

IMG_363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yePl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